中国文化报记者 谭志红万生优配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4年度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结果,广州群文创作共获得30个奖项,排名位居全省第一。这是广州市连续第六年在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总分名列榜首。
本次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共收到作品489件,共评出获奖作品197件。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馆的积极组织和广泛动员下,全市共报送了音乐、舞蹈、戏剧(含小戏、小品)、曲艺4个艺术门类的131件作品,其中44件作品参加全省评选。
此次广州市获奖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本土文化,关注社会热点、展现文体旅融合、体现“四个出新出彩”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万生优配,从视野高度、内容广度和思想深度上,彰显了广州群文创作的新时代风采。
音乐人、词作家杨湘粤认为,这批获奖作品展现了广州群众音乐的高水平与丰富多元。在题材上,既有对城市风貌的礼赞,也有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兼具现代都市情感与传统文化底蕴。如《花城神韵》让粤剧音韵与流行元素碰撞出文化自信的火花;《印象岭南》《琴心一曲》以广东音乐为魂,书写岭南风韵与文化传承;《弯弯的月儿照着湾》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同根同源的深厚情感;《看!是烟花》用青春语汇致敬平凡奋斗者的微光;而《白云大道》《百千万个梦》的跃动节奏,正是年轻一代担当精神的生动注脚;《静夏》抒情典雅的风格,勾勒出岭南雅致生活的审美追求。
歌曲《花城神韵》的作曲崔冠星介绍,该曲饱含对广州的热爱和深情,巧妙运用普通话的叙事铺陈与粤语粤剧的铿锵韵脚,通过“木棉年年艳”的生生不息、“红豆顾千年”的缱绻情思,编织出一幅赤红热烈又婉转清新的岭南画卷。
获奖作品、舞蹈《螺丝钉》的编导饶海明表示,该作品以“旋转”为核,将雷锋“专”与“钻”的精神转化为舞蹈语汇万生优配,实现抽象精神的可视化表达,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领悟集体价值与工匠精神,将艺术实践与价值教育有机统一,让红色教育焕发青春感染力。
获奖作品、对口单弦《广寒宫》的作者阳春表示,该作品以嫦娥六号着陆月背为背景,将其与大家熟悉的嫦娥、孙悟空等神话人物相结合,用“天上神仙说神话”的浪漫手法讲述地球和月球的故事,并以“梦想成真不是不可能”为结尾,展示丰富的想象力、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雄伟的志向。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陈玲玉认为,《广寒宫》选材紧贴时事,视角独特,曲牌运用丰富。它以新神话表达中国探月工程的喜悦与人类和月球互利共生的展望,生动有趣,老幼咸宜,是对口单弦现代题材作品难得的优秀文本,给未来舞台的二度创作留足了空间。
获奖作品、少儿舞蹈《悬崖村的孩子们》给华南理工大学舞蹈系主任、教授刘波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这是一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生动地展现了悬崖村的孩子们在脱贫攻坚政策下的幸福生活变化以及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对于广州市群文创作连续6年在全省评选中取得佳绩,广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州市多措并举,着力推动群文创作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方面,常态化举办群文创作沙龙,邀请行业专家分析当年重大群文赛事,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开拓创作思路,鼓励引导创作者扎根本土,提升群文作者综合水平,激发创作活力。另一方面,着力搭建创作类赛事平台,精心打造“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等群文品牌活动,举办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群众文艺创作赛事,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组织参加群星奖、牡丹奖、“小荷风采”等全国性专业创作赛事,培育创作人才和优秀作品,提升作品质量。
此外,广州还健全团队扶持与创作奖励双机制,夯实发展根基。广州持续深耕“群星工程”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项目,通过分类扶持和分层培育,遴选培育“创演之星”“群艺之星”“传承之星”等优质群众文艺团队,有序构建广州群文创新发展梯队,培育广州特色优质群文品牌;每年开展全市11个区群众文艺创作综合排名,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推动群文创作持续向高质量迈进。
接下来万生优配,广州市群文工作者将继续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努力打造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广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为广州的文艺事业添砖加瓦。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